網絡暴力,最開始是來自聊天室,大概這種東西現在已經鮮有人光顧了。因爲可以匿名,而加之大家不知道怎樣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曾經時興一種網聊秘伎就是一進門就破口大罵,越難聽越有人注意你,然後就你一句我一句的對罵起來,溝通由此開始。
後來網絡暴力發展爲BBS留言,相對而言,罵人的情況有所改變,當然也有不堪入目的,但BBS的好處就是能立此存照,不像聊天那樣,屏幕刷得很快,你罵完一走了之。
今日,更爲赤裸的網絡暴力讓人目驚口呆!“丁香小慧”原來沒有被毆!“世上最惡毒的後媽”陳彩詩沈冤昭雪。這個普通的婦女滿腹委屈地說:“都說是我打的,這樣下去,我也活不下去了。”
之前,在所謂的“賣身救母事件”、“川航張敏佳事件”、“網絡追殺”、“虐貓事件”及“銅須事件”中,某些網友對這些事件發表的網絡言論,已經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由此完成了虛擬空間中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更嚴重的是,當事人甚至受到了現實生活中的處罰。而這些處罰的基礎,也並不是公開的程序,而只是網絡輿論的過分壓力。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部分人的暴政”。他們不必爲自己的行爲承擔任何責任,享受著風險趨近于零的所謂“自由”,高舉的是道德之旗,行的卻是“暴力”之實。
這些事件,網民的反應幾乎是一邊倒地以道德的名義憤怒聲討事件主角。一些網民還會想方設法了解到當事人的真實姓名、照片、手機號、父母的住址,並將之公布……不少人對當事人及其家人進行了無休止的騷擾羞辱。再次,網民的語言充滿暴力色彩,有人呼籲全社會封殺當事人;一些網民甚至組織虛擬審判,以靜坐、遊行、謾罵等虛擬形式集體聲討等。
互聯網的出現,誠然有助于維護公衆的知情權,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社會理性程度和民主素養不高的情況下,民意的最小單元“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依據利益權衡介入公共生活,並決定自己的言行,個人趣味才是選擇的基礎。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任網絡暴力大行其道,網絡這個本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平台遲早都會對我們關閉。
以上作爲網絡暴力的犧牲品們,不是第一批,也不會是最後一批。有一天,網絡暴力傷害你我沒商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