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慈禧太后后来怎么了?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评价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是故,后世以礼亲王为首称为八大家铁帽子王。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

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成为实力派人物。1861年,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动了辛酉政变,处治了咸丰帝临终前立的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尽,大学士肃顺被斩首示众,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由于奕欣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奕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给予了奕巨大权力。但随着奕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最后死了最后死了。。。

老死于皇宫,但后来八国联军攻入皇城时打开过其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咸丰帝死后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大权,独断朝纲长达半个世纪~~~慈溪这个老妖怪,或者祸害人间。死了,被盗墓的人曝尸。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评价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是故,后世以礼亲王为首称为八大家铁帽子王。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

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成为实力派人物。1861年,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动了辛酉政变,处治了咸丰帝临终前立的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尽,大学士肃顺被斩首示众,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由于奕欣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奕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给予了奕巨大权力。但随着奕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最后死了最后死了。。。

老死于皇宫,但后来八国联军攻入皇城时打开过其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咸丰帝死后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大权,独断朝纲长达半个世纪~~~慈溪这个老妖怪,或者祸害人间。死了,被盗墓的人曝尸。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评价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是故,后世以礼亲王为首称为八大家铁帽子王。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

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成为实力派人物。1861年,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动了辛酉政变,处治了咸丰帝临终前立的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尽,大学士肃顺被斩首示众,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由于奕欣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奕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给予了奕巨大权力。但随着奕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最后死了最后死了。。。

老死于皇宫,但后来八国联军攻入皇城时打开过其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咸丰帝死后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大权,独断朝纲长达半个世纪~~~慈溪这个老妖怪,或者祸害人间。死了,被盗墓的人曝尸。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评价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是故,后世以礼亲王为首称为八大家铁帽子王。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

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成为实力派人物。1861年,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动了辛酉政变,处治了咸丰帝临终前立的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尽,大学士肃顺被斩首示众,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由于奕欣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奕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给予了奕巨大权力。但随着奕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最后死了最后死了。。。

老死于皇宫,但后来八国联军攻入皇城时打开过其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咸丰帝死后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大权,独断朝纲长达半个世纪~~~慈溪这个老妖怪,或者祸害人间。死了,被盗墓的人曝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