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传记,文学家,中国,苏轼,
  品牌: 王水照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01034362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讲智者,无疑是他当之无愧的冠冕: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在他生命的历程中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促使他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探索生活的底蕴。无尽无休的苦难,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权利与名望的诱人光彩,也没有使他自我迷失,忘乎所以。他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

作者简介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出版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其和和文学》、《宋代文学通论》、《苏轼研究》、《苏轼选集》等著作。

编辑推荐《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人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采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现出新的倾向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刨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功世界的业绩固然无法成就,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第十一章 白须萧散谪岭海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附录一苏轼生平创作年表附录二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对于苏轼的诗、词、文,喜爱者众。每每诵读东坡先生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等名篇佳句,心中便生出万般感慨:“郁郁乎文哉!”但更多的今人也仅仅于字,句之表象中去揣摩一二,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常古之学者为诗、为词、为文是有感而发,而苏轼流传于世的不朽诗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其诗文又怎样表达了他彼时彼刻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心态意趣的呢?作为经典力作能够永久地传于后世,其密码、妙处何在?

这是一本有特点的传记。特点就在于它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人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林语堂先生对苏轼——东坡居士有过非常有趣且精到的概括: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读了这本传记,您会特别地理解林语堂先生这虽带夸张但的确很准确的概括。

作者为此书命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我想这是很切中的。咀嚼苏轼这连同诗词文在一起的既坎坷又幸运,既屈辱又乐天的一生,将会引起您无限的思索和对诗词的更浓厚的兴趣。

但愿奉上的,是您最喜欢的。

——编辑手记

于2008年1月

文摘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一天,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祝福的话语,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他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父子三人启程北往,来到嘉陵江畔的阆中(今四川阆中),自阆中走上褒斜谷(今陕西勉县北)曲折陡峭的古栈道,然后翻过秦岭,进入关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曾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下,蜀地通往中原的道路艰险异常,令飞鸟敛翅,令猿猴发愁。攀行于这样的道途,一路的艰辛危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初出茅庐的苏氏兄弟,正当壮志满怀,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还抽时间游览名胜、欣赏古迹。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是石榴花开满枝头的五月。刚刚洗去旅途的风尘,还来不及领略一下京城的旖旎风光,兄弟俩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所以,兄弟俩不敢松懈,继续闭门攻读。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礼部的最高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与一批志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反对这种文坛积弊。由于当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主考官对于文章的裁判,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树立试场评文的新标准,是变更文风的关键。这次负责礼部考试,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选拔人才的机会,配合诗文革新运动,以便刷新文风。他明确规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后记读者诸君在看完这部几十万字的传记以后,不知是否会产生一个问题:苏轼究竟长得什么模样?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这问题倒是时时萦绕脑际的。苏轼同时代的画家如李公麟、程怀立、何充、僧表祥、妙善及道士李得柔等都曾为他画过像,但真迹至今都已亡佚,沉晦无闻。我们选了一幅经过清初著名学者翁方纲鉴定过的东坡扶杖醉坐图,作为本书卷端的插图,是认为此图比较接近苏轼的原貌。这幅图像据传是依照李公麟的原画,由翁方纲请友人朱野云临摹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说:“庐州李伯时(即李公麟)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此幅画像与黄庭坚所说的“按藤杖”、“坐盘石”、“醉时意态”是吻合的,但朱野云所临摹的是否为李公麟原画,还是需要继续考证的。然而,此画的东坡形象,比照苏轼本人和当时其他人的有关记载来看,恰是完全相符的。依据这些记载材料,苏轼的容貌、身材特点是:

一、身材颀长。苏轼和弟弟苏辙都是高个子,苏辙说过“颀然仲(轼)与叔(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有“观汝长身”、“身如丘”句子(《次韵和子由善射》、《戏子由》),别人也说苏轼跟他弟弟一般高:“江边父老能说子(辙),白须红颊如君(轼)长”。(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最直截了当是苏轼自称“七尺顽躯走世尘”(《宝山昼睡》),他的朋友孔武仲也明确描述他为“颀然八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七尺”、“八尺”,总是算高身材了。

二、眉疏目朗,眼神尤为炯然有光。这也见于孔武仲的《谒苏子瞻因寄》:“紫瞳烨烨双秀眉”。

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苏轼的名篇《传神记》,说到他“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仅从颧颊的影廓中即能辨认出是苏轼,说明他颧骨的特征最为显著究出,若是团团福相就不可能这样的了。

四、面容长形如圭,上下一方正、一尖圆。这见于米芾《苏东坡挽诗》:“方瞳正碧貌如圭。”

五、尤其重要的是须髯颇稀,后世多画成络腮胡子者,实离真像甚远。明人李东阳、清人翁方纲都分别指出“其多髯者妄也”,“世间所传丰颐多髯者非真也”。(分见《题宋诸贤像后》、《跋坡公像三首》)可基一则笑话为证。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所载:秦观多髯,苏轼取笑他。秦观机智地说:“君子多乎哉!”信用《论语》成甸,表明“多髯”者乃是“君子”。苏轼立即打趣说:“小人樊须乜。”也用《论语》成句,说明“繁须”(与“樊须”谐音)者却是“小人”!这则笑话正表明苏轼自己不是“多髯”。朱野云临摹均这幅画,完全符合高身材、长脸型、颧骨突出、两颊清瘦、胡须颇稀的特点,只是描绘的乃是“醉态”,目光自然不能炯炯有神了。这是我们选中此画内缘故。我们详细地叙述上述情况,除了对此怀有兴趣以外,还想借以说明本书写作的两个原则。第一,我们没有采取目前颇为流行的“戏说”写法,特别是在一些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与真实情况相去颇远,甚或毫不相关(从娱乐或寄托某种理念出发,“戏说”作为一种手法,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的宗旨,凡所讲述到的苏轼种种事件,包括一些细节,均有文献根据,绝不凭空编造。读者从我们对苏轼容貌、身材的考辨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写作态度的严肃与认真。但要说明两点:一是有些事件和故事,我们所据的是宋人的一些笔记,其中所记的遗闻逸事,有的未必可靠;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同时代的传说,因而在不完全真实的材料中,仍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氛围和风俗习惯,有的固然属于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是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在追求某一事件、故事、情节在时、地、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允许作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以表示笔者对这些事件等的个人理佯,也使此书具有生动性与可读性。本书基本上是一部苏轼传记的“信史”,读者可以放心地“信以为真”,但也存在有限度、有节制的虚拟。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有赖于有关苏轼的种种材料,在他本人和其他宋人的笔下,原已十分丰富、鲜活,无需我们再作太多的虚构了。第二,我们对苏轼的容貌、身材怀有兴趣,并认为在他的传记中提及此事也并非多余、离题,但又没有放在正文中来展开叙述,这是因为本书取材的重点在于苏轼本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我们按苏轼从降生、出仕、贬谪到辞世的先后顺序,渐次展示他一生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道路;但又以他的文学创作作为全书的基本架构,因为苏轼的大量文学作品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形象写照,也是他思想、胸襟、性格的最生动的体现。我们期待读过本书的朋友,在了解苏轼一生经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苏轼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精品,获得一次切实的审美享受,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苏轼的思想和人格。——也许是我们的一点奢望吧。著者 1999年3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第7版)
中医药拉丁语(供中医学医学中药学药学类各专业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
MicroRNA研究方法(导读版)(酶学方法)
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笑猫日记)
国王的奖赏
复杂性思想导论(六点学术)
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六点音乐)
希伯来文"圣经"语法教程(六点古典语文系列)
英国文学史1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