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人類停止進步了?而就進步而言,又爲何能在二戰的余燼中開始?
一個解釋是,「黃金年代」的出現緣于經濟增長以及二戰帶來的技術上的意外收獲。毋庸置疑的是,戰爭加速了一些可武器化的技術發展和醫學進步。若沒有德裔航空工程師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和他的V-2彈道導彈,阿波羅太空計劃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青黴素、噴氣發動機、甚至核彈,都是在二戰打響之前就已經在研發中了,所以這些是不管怎樣都會有的。
戰爭沖突通常會刺激創新,那麽冷戰也起到了自己的作用——沒有冷戰,我們也許永遠到不了月球。但總要有人爲一切付出代價。20世紀70年代,隨著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和隨後爆發的石油危機,經濟繁榮結束。創新的大好時期也隨之結束。可以說,就這麽完了。
然而,也不是就這麽結束了。上世紀70年代的衰退是暫時的,世界沒用多久就走出了衰退。而且,就世界總産值來說,今天的世界比當時要富有2到3倍。現在要再造一個阿波羅號,再造一個協和號,或再來一場「綠色革命」,錢是綽綽有余的。那麽,如果說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的飛速增長促進了創新的發展,那麽爲何自那以後就再也沒有過呢?
在《大停滯》中,科文認爲人類停止了進步是因爲「長得較低的果實」都已經被摘完了。這些果實包括開墾荒地、大衆教育,以及技術專家們對19世紀的那些科學突破進一步挖掘的價值。我們所知道的1945-1970年間的進步,也有可能是類似這樣好摘的果子,而要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就很難了。從20世紀30年代的螺旋槳飛機發展到60年代的噴氣式飛機可能相對簡單,而從今天的飛機再往前一步,就相對困難了。
但是曆史表明,這種解釋是異想天開。在曆史中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常常容易進入一種停滯不前的穩定期,只等著某個新發現將舊有的體系完全推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1900年,開爾文勳爵聲稱物理學已經基本上到頭了,而幾年後愛因斯坦就徹底證明他是錯的。還有就是在20世紀開端,當人類還沒弄明白如何開發出有動力裝置的、但又比空氣重的飛行器,且各方理論仍在相互掙紮時,懷特兄弟已經勝利了(當時沒人預料到)。
這麽說來,缺錢就不是創新停滯的理由了。而我們的錢怎麽花的,可能才是根結所在。資本主義曾經是進步的巨大引擎。在18-19世紀,是資本主義爲我們造出了道路、鐵路、蒸汽機和電報(可看作又一個黃金年代)。資本推動了工業革命。
如今,財富集中于一小撮精英手中。瑞士信貸今年10月的一項報告發現,世界上最富有的1%的人,擁有全世界一半的財富。而這是有後果的。首先,比起19世紀的慈善黃金年代來說,今天有更多需要超富階層花錢的地方。在今天,存在于「富人星球」的超級遊輪、跑車、私人飛機和其他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在卡耐基那一代人中根本不存在;盡管這些也的確是不錯的享受,但不必要的物質奢侈並沒有對人類知識的進步帶來什麽益處。並且,就像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在他的書《資本》(Capital, 2014)中所指出,如今錢生錢的力量,甚于近代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當人們可以什麽都不做就坐享巨額財富積累時,就沒多少動力去投資真正的創新了。
在黃金25年,世界經濟強國中的不平等現象正在顯著減少。在英國,這一趨勢幾年後就開始趨平,在1977年達到曆史低點。是否可能因爲平等和創新之間有一些關聯?下面我們就來簡要分析一下這種可能。
成功的定義已經逐漸變成一個人能在短時間內創造的財富,這樣一來,進步的定義也不再是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是讓事物盡可能快地過時,然後將叠代過程中最新的手機、汽車、操作系統賣到心甘情願花錢嘗鮮的市場。
特別是當股價幾乎完全依賴于增長(而不是市場份額或利潤),産品與生俱來的過時性成爲創新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半個世紀前,電話、電視機、汽車的制造者之所以得以成功,是通過制造出顧客知道(或至少相信)能用很多年的産品。如今沒有智能手機制造商會遵循這個標准;新的理想狀態是讓你的産品過時得越快越好。所以說,iPhone6的目的不是爲了比iPhone5更好,而是讓那些追求前沿的人買一個新的iPhone(並因此自我感覺良好)。在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渴望變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新形勢,而荒謬的結果卻是,真正的創新不同于它的營銷代理,是受到阻礙的。在上世紀60年代,風投們非常願意冒險,特別是對于新興的電子科技。而現在他們變得更爲保守了,只投資那些能對過往發展提供增量改進的創業企業。
但創新的停滯遠不只因爲不平等和資本的失敗。
在黃金25年,我們目睹了在研究和創新上的公共支出迅速增長。歐洲、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納稅人代替了19世紀偉大的風投家們。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一階段的幾乎所有進步要麽來源于稅收支撐的大學,要麽來源于民衆運動。第一批電子計算機不是産于IBM的實驗室,而是來自曼徹斯特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一些大學。(就算是19世紀查爾斯·巴貝奇發明的分析機也是由英國政府直接資助的。)早期互聯網産生于加州大學,而非貝爾公司或施樂公司。再之後,萬維網不是興起于蘋果或微軟公司,而是産生于一個徹頭徹尾的公共機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簡而言之,在醫藥、材料、航空和太空飛行等方面的巨大進步幾乎都是由公共投資支撐的。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就一直有一種設想,認爲私營部門是最適合創新的地方。